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实验总结)

2024-08-21

李衍达人物简介

1、李衍达,一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杰出教授,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1936年诞生于广东南海,东莞是他的故乡。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从此开始了他在信号处理领域的深入研究。李衍达在信号重构理论上的贡献尤为显著。

2、年~1994年,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1994年,李衍达率先在清华大学建立网络信息研究组,并将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和网络信息检索。 1996年,李衍达创建清华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任首任所长。

3、李衍达院士是一位在信号处理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科学家,他的研究专长在于信号处理理论,特别是针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深入探究。他对于如何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者结合部分时域采样点来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且富有成效的研究。

常规地震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首先要进行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是一种基础处理。它是以提供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地层形态和各种地质现象为主要目的的一套处理方法。常规处理的几个主要处理流程为预处理、水平叠加处理、叠加偏移处理。预处理 野外记录送到处理站以后,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

这种慢地震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因为其特殊性,实际上常规的地震时间段、伤害大,并且每次地震的情况都不一样,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所以,想要攻破这项技术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

征兆一: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在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例如,一些家畜会变得焦躁不安,发出异常的叫声。野生动物如蛇、鼠等可能会集体逃离栖息地,寻找新的避难场所。这些动物对地震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它们的异常行为往往被视为地震前的征兆之一。征兆二:自然现象出现异常。

如果两次地震震级较小(小于里氏5级),一般可以认为是该区域的背景地震,也就是地壳基本的常规活动,比如:12和15山西运城刚发生的两次4和0级地震。这类地震基本不会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但如果是很多小震密集异常发生,也不排除是未来大震的前震。

石油地震勘探采集数据量有多大

1、石油地震勘探采集数据量很大,并且复杂。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将最先进的顶级大型高速计算机应用于地球物探,这说明数据处理的复杂和大数据量分析。

2、通常一条10千米的二维地震测线仅计算一次就需要计算2880万次,若是100千米则需要计算3亿次。全国每年要处理的二维地震数据工作量在10万千米以上,而且不只是计算一次,也不是仅用一种处理方法计算,可见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计算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3、CGG公司刚开始卖给中国,一个就是10000美金)、超万道、高密度采集(“高”是相对的,比如常规采集每平方公里5万道记录,高密度能够达到50万甚至几百万)。石油勘探中的高密度,更多的是说面元更密,道密度更大。常规地震的空间采样率较稀。

4、气勘探是石油工业的最初阶段,也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决定性阶段。油气勘探包括地震勘探技术,以电法勘探、电磁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放射性勘探为代表的非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以及综合勘探技术等。